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老人被鼓动借钱买保健品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老人被鼓动借钱买保健品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该不该借钱给爷爷买保健品?
自然是不行的,这种情况首先从关心老人开始。多陪陪老人,多陪陪聊天。然后再从生活上多关心老人。老人喜欢保健品还是对生老病死的恐惧。要多多开导老人,当然也要多买好吃的,以及一些有用的保健品,那种骗人的太多要小心
不该借钱给爷爷。
现在很多保健品保健器材,他们摸准了老人想延长寿命的内心,摆明了就是盯着老年人口袋里的钱的。有的还给老人开会讲课,***,说保健品能延年益寿,比吃药***强。说儿女不给买的话,就是不孝顺。
这个还真是让人头疼。
但是不给钱,老人就不高兴。
这个方法可以试试:
可以对老人讲清保健品推销的实质:说白了就是瞅准老人口袋里的钱的,保健品本质是不能做代替不了药品;可以支持他多参加运动锻炼身体。
然后你可以给老人买衣服或者买其他与他爱好有关的物品。这也就说明了你并不是舍不得给他钱,而是不愿意他花钱买一堆无用的东西。
我找亲戚借钱,给我5千说不用还,现在要我还给他,我该给他吗?
应该给!而且在自己条件原许下应该多给一点!你亲戚原来给你五千块钱,并告诉你不用还了,现在又想让你还,有两种原因!
第一种原因!可能是他现在确实遇到难处了,没有办法,只好向你要他原来说不用还的钱,这也是无奈之举。
第二种原因!是你现在经济条件比他家强多了,你也不知道感恩,感恩他在你最困难的时候给你帮助,现在他想要回他曾经帮助过你的钱,也代表情份,
所以你要了解情况,抱着一颗感恩的心把五千块钱还给他,
你应该去这位亲戚家了解一下情况,如果他家遇到困难了,你应该放到他家床上一万元,说我把当初借的钱还给你,那5000是我借给你的,不用还了。这样你才能报答他当初在你困难时,慷慨帮你的人情。不要在这里还纠结该不该还的问题。借的钱本来就该还,并不是人家说了不用还,你就真的不还了。他只是不想给你压力而已。如果人家现在有困难了往回要那笔钱,你却因此记恨了人家,那么只能证明你人品不咋样,不知道感恩。从此你失去了一个好亲戚,以后再也没有人帮你了。反思一下吧,希望我的话对你有用。
这还用问吗?虽然说当初亲戚在给你五千元钱时说了不用还这钱。作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平白无故收了别人的钱,难道真的厚着脸皮不还吗?
当初,你找亲戚借钱,亲戚不借给你,而是给了你5000元钱,说是不用还了,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人家都是解了你的燃眉之急。而且无功不受禄,人家给你了5000元钱,出于感恩之心,也应该把钱给别人送回去。就算当时没有,以后手里有钱了,也应该还吧。还要让亲戚去要,你也好意思!
做人要有感恩之心。别人帮了你的忙,你就要回报人家,不说点滴之恩,涌泉相报吧。也应该把别人的本金还回去。如果你执着于亲戚说过不用还了,你就不想还,如果你这样听亲戚的话,那么现在亲戚想让你还回来,你为什么又不听话了呢?
你呀,是患有选择性听话的毛病了。当亲戚说的对你有利的话时,你记得牢牢的。当亲戚的话对你无利时,你就选择性的只记住对你有利的话。这样做预耍无赖又有什么区别呢?
如果这5千元是属于捐赠,而且有凭有据,那你可以不还。法律上是不支持自愿对公益慈善社会机构及对个人捐赠的款和财物返还的,也不支持捐赠人后悔要求退回捐赠的款和物。现在许多爱心人士捐赠给公益慈善社会机构的款和财物都有票据和签名,并记载在册,如果捐赠的款和财物特别特别大,还要走一些法律程序。如果捐赠可以要回的话,这不等于是无息借款,公益慈善机构是形同虚设,法律形同虚设。
如果亲戚给你5000元是口头上说不用还,这是一种口头约定,也算是一种捐赠,但是口说无凭,也没有录音录像作凭证,既然说不清,空口无凭,没有任何凭据说明这钱是无偿送给你的,那只能认为这5000元是亲戚借给你的,你应该还这5000元给亲戚。
如果你不愿意还给亲戚家5000元钱,认为是他不讲诚信,请问一下你是不是一个讲诚信的人?设身处地思考下,当时你亲戚给你5000元,口头上说不应还,说明亲戚家境是挺富裕,而现在要求你还回5000元,可能亲戚岀现变故,因重病和投资失败等原因返贫,你愿意帮助亲戚吗?
抛开诚信,抛开法律,从情感上来讲,你俩是亲戚,当时在你困难的时候给了5000元,不管是无偿赠送的,还是借给你的,但亲戚在你困难时帮助过你,而现在亲戚有困难了,难道不应该帮帮亲戚?人要知恩图报,不要忘恩负义,不能做过河拆桥的事,亲戚的路才会越走越亲,越走越宽,越来越相互信任。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老人被鼓动借钱买保健品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老人被鼓动借钱买保健品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ewwomenhealth.com/post/11960.html